【中藥名】赤石脂 chishizhi
【別名】紅高嶺、赤石土、赤符、吃油脂、紅土。
【英文名】Halloysitum Rubrum。
【藥用部位】來源于硅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族多水高嶺石Halloysite的礦石。
【礦物形態(tài)】晶體結構屬單斜品系隱品質,個體為片狀或卷曲呈管狀(一般外徑0.04~0.19μm,內徑0.02~0.1μm),集合體致密塊狀、土狀、粉末狀或呈瓷狀及各種膠凝體外觀;純凈的白色,土狀或瓷狀、蠟狀光澤,硬度1~2.5,相對密度2.O~2.6(岡吸附水及層間水含量而異)。其離子前交換能力也發(fā)生于顆粒邊緣,因粒度更小而比高嶺石交換能力強,但低于蒙脫石或蛭石(后兩者兼有結構單元層間離子交換能力)。干燥時吸水,加水后可塑性弱,裂成棱角碎塊;黏舌與否與集合體致密程度、細膩程度(結構、構造)有關,即取決于粒度、雜質分散狀態(tài)及均勻性、孔隙度等。
【產地分布】主產于山西、陜西、山東、河南、江蘇、湖北、福建、廣東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全年均可采挖。挖出后選擇紅色滑膩如脂的塊狀體,除去雜石和泥土。
【藥材性狀】塊狀集合體,呈不規(guī)則塊狀,大小不一。粉紅色、紅色至紫紅色,或有紅白相間花紋。質軟,易碎,斷面有的具蠟樣光澤。吸水性強。具黏土氣,味淡,嚼之無沙粒感。
【性味歸經】性溫,味甘、酸、澀。歸大腸經、胃經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澀腸、止血、生肌、斂瘡。屬收澀藥下屬分類的斂肺澀腸藥。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9~12克,煎服,打碎先煎;外用適量,研末敷患處。用治久瀉久痢、大便出血、崩漏帶下、瘡瘍不斂、濕疹膿水浸淫。不宜與肉桂同用。
【藥理研究】赤石脂可吸收消化道內有毒物質及食物異常發(fā)酵的產物,對發(fā)炎的胃腸黏膜有局部保護作用;可吸附創(chuàng)面的磷,配合綠豆湯治療家兔黃磷燒傷,可降低血磷,促進尿磷排泄。
【化學成分】主含水化硅酸鋁;尚含相當多的氧化鐵、三氧化二鋁和二氧化硅,以及鈦、鎳、鍶、鋇等微量元素。
【使用禁忌】有濕熱積滯者禁服,孕婦慎服。不宜與肉桂同用。
【配伍藥方】①治婦人崩中不止:用赤石脂為末。酒調下。(《普濟方》)
②治燙火傷:赤石脂、寒水石、大黃等分,為末,以新汲水調涂。大去赤爛熱痛。(《衛(wèi)生易簡方》)
③治下部冷及臍下小腹痛不可忍:赤石脂、干姜各十兩。上為末,面糊為丸,如豌豆大,每服十丸至二十丸,空心飲下,日三服。(《普濟方》)
④治傷寒服湯藥,下利不止,心下痞鞭,服瀉心湯已,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。醫(yī)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,此利在下:焦赤石脂一斤(碎),太乙禹余糧一斤(碎)。上二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(《傷寒論》赤石脂禹余糧湯)
⑤治卒發(fā)癰瘡:赤石脂,以寒水石和,涂癰上。(《武威漢代醫(yī)簡》)
⑥治反胃病,吐后令永瘥:赤石脂一升,上搗為羅研,以蜜和丸,如梧桐大,每于空服,以生姜湯下十丸,加至二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赤石脂丸)
⑦治小便不禁:牡蠣三兩,赤石脂三兩(搗碎)。上同研勻,酒煮面和丸如梧桐大。每服十五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(《普濟方》牡蠣散)
西安附兒中醫(yī)醫(yī)院“兒童發(fā)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(fā)育疾病名醫(yī)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