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枇杷葉為常用中藥,始載《名醫(yī)別錄》。
別名:杷葉。
來源:為薔薇科植物小喬木枇杷的干燥葉。均為栽培。
產(chǎn)地:主產(chǎn)于廣東、廣西、浙江、江蘇等省,福建、江西、湖南均有生產(chǎn)。
性狀鑒別:葉片場橢圓形,長15~30厘米,寬4~9厘米。葉端漸尖,基部楔形,上部鋸齒緣,基本全緣。羽狀網(wǎng)脈,中 脈載葉背面極為明顯。葉面光滑,有光澤,棕綠色或棕黃色。葉背淡灰綠色或棕綠色,密被毛茸,葉柄極短。葉革質(zhì),較脆。氣微,味微苦。
以葉片大而肥厚,棕綠色,葉背毛密者為佳。
主要成分:含苦杏仁甙、烏索酸、齊墩果酸、蘋果酸、檸檬酸、鞣質(zhì)、維生素B1。
功效與作用:化痰止咳、和胃止嘔。其作用為鎮(zhèn)咳(與所含苦杏仁甙有關)、祛痰、健胃。
炮制:刷去毛茸,切絲生用火蜜炙。
性味:苦、平。
歸經(jīng):入肺、胃經(jīng)。
功能:清肺和胃,降氣化痰。
主治:痰熱咳嗽,胃熱嘔吐等癥。
臨床應用:為清解肺熱胃熱的常用藥。
1、治肺熱咳嗽,表現(xiàn)干咳無痰,或痰少粘稠,不易咳出,或咳時有胸痛,口渴咽干,苔黃脈數(shù)(可見于急性支氣管炎),取其有潤肺止咳作用,常配菊花、杏仁、茅根、川貝等,方如枇葉湯,用枇杷露亦可。
2、治胃熱噫嘔(呃逆火噫氣作嘔)、胃脘脹悶,配布渣葉、香附、條芩、雞內(nèi)金等。方如杷葉止嘔湯。
附:1、枇杷葉入藥要先刷去其絨毛。據(jù)報道,其毛與葉的化學成分基本相同,絨毛并不含有致咳的或其他副作用的成分,去毛主要是防其吸入刺激氣管粘膜而產(chǎn)生咳嗽反應;
2、蜜炙枇杷葉治咳較好,姜汁炙枇杷葉(或生枇杷葉)治嘔較好。
用量:9~15g。
處方舉例:1、杷葉湯:枇杷葉12g,杭菊9g,北杏仁9g,川貝9g,生地12g,茅根24g,甘草4.5g,水煎服。
2、杷葉止嘔湯:炙枇杷葉(姜汁)12g,布渣葉15g,香附9g,條芩6g,雞內(nèi)金6g,淮山藥15g,葛根9g,水煎服。
注:習慣認為廣杷葉大而肥厚,品質(zhì)較好。
西安附兒中醫(yī)醫(yī)院“兒童發(fā)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(fā)育疾病名醫(yī)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