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【中藥名】辟汗草 pihancao
【別名】散血草,野苜蓿,省頭草,鐵掃把,蛇退草,香馬料,自苜蓿,敗毒草,雞頭花草,黃香草木犀。
【英文名】Daghestan Sweetciorer Herb。
【藥用部位】來源于豆科植物草木樨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60~90厘米,干后有香氣。莖直立,多分枝。三出復(fù)葉互生,有柄。小葉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,長1~1.5厘米,寬約0.5厘米,先端鈍,基部楔形,邊緣有細(xì)齒,葉脈伸至齒端;托葉線形??偁罨ㄐ蛞干w細(xì)。花萼鐘形;花冠蝶形,黃色,旗瓣長于翼瓣;雄蕊10,二體。莢果卵形,光滑,熟后褐色,有網(wǎng)紋。種子1粒。花期5~7月,果期8~9月。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南及華東等地區(qū)。多生于空曠雜草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7~8月連根拔起,洗凈陰干。
【藥材性狀】為不規(guī)則的碎段狀,根、莖、葉、花混合。根呈 細(xì)段狀,莖段表面灰綠色或綠褐色;葉呈碎片狀,邊緣有細(xì) 齒,托葉線形;花呈蝶狀,花萼鐘狀,花冠黃色。氣微,味淡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涼,味辛、苦。歸肝經(jīng)、脾經(jīng)、胃經(jīng)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和中健胃,解暑化濕。屬化濕藥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量5~15克,水煎服。用于暑濕胸悶、口膩、口臭、頭脹痛。
【藥理研究】草木犀有抗瘧作用,能使瘧原蟲形態(tài)破壞、死亡,使感染雞瘧的紅細(xì)胞數(shù)減少或消失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莖、葉、花中均含揮發(fā)油.油中主成分為二氫香豆素(dihydrocoumarin);全草含脂肪油約3.5%,果膠約7%,種子含脂肪油約6%。
【使用禁忌】脾胃寒者慎用,孕婦禁用。
【配伍藥方】①治暑熱暑濕:省頭草、藿香、通草各9~15克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藥用植物志》)
②治赤白痢疾草木犀、仙鶴草各15克,青木香9克。水煎服。(《青島中草藥手冊》)
③治瘧疾:省頭草30克,煎湯。在瘧發(fā)前1小時(shí)服用。(《吉林中草藥》)
④治尿路感染:省頭草、車前草、海金砂藤各15克。煎服。(《安徽中草藥》)
⑤治白口瘡:辟汗草(印度草木犀)搗絨取汁,搽患處。(《貴州草藥》)
⑥治皮膚瘙癢:辟汗草(印度草木犀)60克。煨水洗患處。(《貴州草藥》)
⑦治頸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:省頭草60克,白酒500克,浸泡7天。每次服藥酒15~30克,每日2~3次。(《安徽中草藥》)
西安附兒中醫(yī)醫(yī)院“兒童發(fā)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(fā)育疾病名醫(yī)..[詳細(xì)]